“择校”是困扰很多中国家长的难题,也是媒体常年讨论的话题。在北京,外地人为孩子入学问题被各种“证”折磨着,即便是这样外地户口的孩子也没有资格在北京参加高考。就算拥有北京户口的人,为了让孩子进入所谓的重点学校,不光要提早重金买下附近的学区房,还要挖空心思动用各种人脉。
然而在同样重视基础教育的邻国日本,却没有出现重点学校与“择校”的问题,这是什么原因呢?
教育平等性:用完善的制度保障教育机会人人均等
在日本,受教育机会均等被作为是历次教育改革的核心。为了实现教育的平等性,日本的中小学一般都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。不论山区学校,还是繁华的东京都学校,所有的教育教学设施均以全国统一标准配备。虽然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,但差别并不大,各地学校的建筑模式、场地大小、师资水平都采取标准化配置。
为了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向部分学校倾斜,形成重点学校,日本很早就意识到,学校硬件均衡只是确保教育均衡的第一步,真正决定学校好坏的关键要素是师资水平。因此,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,日本教师属于地方公务员序列,国家不能随意解聘,工作相当稳定。为了实现各个学校的师资平衡,日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制度:教师经常性地流动,一位教师在一所学校最长只能任教 7年,没有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一辈子的。在任何一所农村学校,都有城市学校轮岗过来的教师。同样,在任何一所城市学校,也都会有从农村学校轮岗过来的教师。正因为教师在一个地区之内保持了一种制度化的流动,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一个地区总体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。
(注:这种流动机制是强制性的,绝不仅仅是所谓的“原则上”或者“提倡”之类的含糊说法。当然,也会考虑到教师的上班远近的可行性。)
有了这种相对统一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做基础,日本小学和初中基本上消除了择校现象,学生严格按学区划分,每个孩子都实行就近入学,每班 20到 30人左右。由于日本私立中小学很少,收费很高,所以国家在政策上并不鼓励发展私立中小学。
(注:日本虽然也有户籍制度,但是除了选举投票要回原籍以外,原户籍没有什么实际限制作用,而且连原户籍也都可以自由迁移。任何人,包括有长期签证的外国人,只要住在一个地方就算当地市民,不管是租住还是买房,没有其它附属条件。市民的所有福利待遇都是一样的,没有原籍与外地人区分,当然包括就近上学。)
充足的财政支持与有效的机制体制保障,使得日本的基础教育实现了受教育机会均等。